欧易

欧易(OKX)

国内用户最喜爱的合约交易所

火币

火币(HTX )

全球知名的比特币交易所

币安

币安(Binance)

全球用户最多的交易所

对话尹文汉:九华山与名士相互成全,靠山怎么“吃山”?丨政邦茶座

2022-09-11 18:13:06 586

摘要:在文旅市场逐渐升温,城市排名争先恐后的当下,名山,名士,名城,拥有“一名”,足以扬名,“三名”齐聚,更非易事。当然,有些地方坐拥“三名”,却未必产生加法效应。有的更多成就了“名城”,比如南京,过往名士如流,城内外名山不少,都成了这座城市的注...

在文旅市场逐渐升温,城市排名争先恐后的当下,名山,名士,名城,拥有“一名”,足以扬名,“三名”齐聚,更非易事。

当然,有些地方坐拥“三名”,却未必产生加法效应。

有的更多成就了“名城”,比如南京,过往名士如流,城内外名山不少,都成了这座城市的注脚;

有的更多成就了“名士”,比如苏轼,一生飘摇大江南北,足迹踏遍名山名城,所有过往,都附着在“东坡”文名之下;

有的更多成就了“名山”,比如九华山,尽管无论是登山“名士”如李白、王阳明,还是山脚下的“名城”池州,都可圈可点。

本期政邦茶座邀请到尹文汉教授,他策划点校《九华山志》,听他聊聊名山、名士与名城的关系。

本期政邦茶座嘉宾:

尹文汉:池州学院教授,九华山文化研究中心主任,著有《儒家伦理的创造性转化:韦政通伦理思想研究》等,组织策划点校《九华山志》等

政邦茶座主持人:

高明勇:政邦智库理事长,评论人

高明勇:是什么机缘,让您组织重新点校《九华山志》?

尹文汉:要成事,需得天时、地利、人和。说起点校《九华山志》,大致有三个方面的原因:现实的需要,工作的便利和个人的兴趣。

九华山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,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。上世纪八十年代,地方政府落实党和国家的宗教政策,拨乱反正,九华山开始重新恢复宗教活动,重建寺院,重新对外开放。很快被列入国家级风景名胜区,来山游人越来越多。为了满足人们对九华山认识和了解的需要,九华山有关方面先后两次组织专门人员编篡《九华山志》,1990年和2013年出了两个版本。2013年这个《九华山志》达到100万字,并配有彩图。这两个最新的版本,难免厚今薄古,今详而古略,更注重对近几十年九华山相关事迹的记录,而对古代数千年九华山的人文地理则挖掘不深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人们越来越多地想深入了解九华山,了解九华山的历史文化,很想阅读到九华山的历史文献。

高明勇:这些文献以前应该也有公开出版吧?

尹文汉:历史上编撰的《九华山志》有多种,大多深藏在各地图书馆的古籍部,一般读者很难读到。清代康熙年间和民国时期编辑的《九华山志》有少量的影印本上市,一般读者也很难买到。因为没有点校,繁体竖排,没标点,买到了也难以阅读。因此,点校出一部古代编撰的,符合现代阅读习惯的简体横排的《九华山志》可以说是一种现实的需要。顺便说一句,由于人们读不到古代《九华山志》,对九华山的历史文化,难免出现道听途说,以讹传讹的现象,其错误甚至波及到学术界。推出古代《九华山志》点校本,某种程度上可以起到正本清源的作用。

高明勇:那工作的因素就更容易理解一些。

尹文汉:是的。从工作的便利上来说,本世纪初,池州学院成立了九华山佛文化研究中心(2021年更名为九华山文化研究中心),专门从事以九华山为中心的佛教文化研究。没有文献就没法做研究,搜集和整理九华山历史文献是该研究中心的基础工作。二十年来,我们已经搜集到很多九华山的历史文献资料,以“九华山志”为名的,明代有四种,清代有三种,民国有一种。还有与山志类似的文献如《九华纪胜》《九华指南》等。我们这次整理出来的,是清代最后一个版本,这个周赟编撰的《九华山志》相对于其他几个版本来说,内容比较丰富全面,编撰思想比较客观。另外,九华山文化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来自池州学院各个院系,具有多个学科背景,不仅有文、史、哲等学科的老师参加,还有美术、音乐、教育、外国语、现代传媒等学科的老师参与。可以说,要整理点校《九华山志》,我们既有资料,又有人才。这次参与整理点校周赟这本《九华山志》的向叶平、方明霞两位老师都来自文学与传媒学院,具有中国古典文学的基础。

高明勇:据我了解,您关注九华山的时间相当长了。

尹文汉:就我个人来说,九华山是我一直关注的一个重点。2001年我就推动学校成立九华山佛文化研究中心,2007年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后,这个研究中心一直由我负责,现在成了我校成立最早、最具历史的少数几个科研机构之一了。我也在九华山佛教文化方面做过一些课题,写过几十篇论文,对九华山的历史文献比较熟悉。在组织同事们研究九华山文化的过程中,历史文献是基础性的材料,绕不过去的。2008年我受王立新教授推荐,为“湖湘文库”点校过《斐然集 崇正辩》,有过点校古籍的经验。我们原计划搞一套九华山历史文献丛书,但限于人力和财力,最后先整理出版了这本光绪年间的《九华山志》。这本出版之后,之前版本的《九华山志》就相对容易处理了,因为大部分的资料都在这个本子里了。另外,像陈岩的《九华诗集》、陈蔚的《九华纪胜》等,我们研究中心已经安排人员在做整理和研究,等时机成熟就出版出来。

高明勇:古人说,“山不在高,有仙则名”,“天下名山,必有天下名士以传之。”“名山聊借一官留”。这让我想起一句话,人能弘道,道亦弘人。我看《九华山志》中收录了不少“名士”的关联故事,比如李白,王阳明,您如何看待“名山”与“名士”的关系?

尹文汉:名山与名士是相互成就的。名士的游览品题,成就了名山;名山的勒石题刻,记住了名士。名山、名士之“名”,不是指名字,而是指名声。名山,声名远播之山;名士,声名远播之士。“名”,从夕从口,名声是要口口相传才会远播。山景最佳,也不会自己说话,需要名人品题,借名人之诗、名人之言宣传出去。古代没有今天如电视、报纸、网络这样发达的媒体,通过广告轰炸就可以很快达到家喻户晓的效果。古代名山的形成,名士在山中的活动及其留下的文章歌赋发挥的作用很大。唐代诗歌盛行,庞大的诗人群体深入各大山川,留墨题诗,成就了不少山川的盛名。读过李白的《望庐山瀑布》、苏东坡的《题西林壁》,我们就会记住庐山。李白“一生好入名山游”,李白以他的诗使很多的山,包括一些风景不佳、海拔也不高的山被世人所知,而名扬天下。李白成就了众多名山,名山也记住了李白。

高明勇:这些“名士”对于九华山成为“名山”有哪些影响?

尹文汉:可以说,九华山能成为“名山”,“名士”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,大诗人李白居功甚伟。“李白吟诗,阳明打坐”,这是在九华山流传甚广的一幅对联。李白曾“五游秋浦,三上九华”,曾长期在这一带活动。今天的池州市包括贵池、青阳、东至、石台等县区,贵池在唐代李白来游的时候叫做秋浦郡,李白在这里写了很多诗,《秋浦歌》就有十七首,其中最为世人熟知的是这首:“白发三千丈,缘愁似个长。不知明镜里,何处得秋霜。”九华山在青阳县境内,与贵池相邻。九华山在汉代名为陵阳山,李白来游时,它的名字叫“九子山”。李白觉得这个名字不好,又没有名贤题咏,因此与友人高霁、韦仲堪联句,为九子山改名,并撰序说明:

青阳县南,有九子山,山高数千丈,上有九峰如莲花。按图征名,无所依据。太史公南游,略而不书。事不以故老之口,复缺名贤之纪,虽灵异往复而赋咏罕闻。予乃削其旧号,加以“九华”之目。时访道江汉,憩于夏候之堂。循檐岸帻,生眺松雪,因与二三子联句,传之将来。

妙有分二气,灵山开九华。(李白)

层标遏迟日,半壁明朝霞。(高霁)

积雪曜阴壑,飞流歕阳崖。(韦仲堪)

青莹玉树色,缥缈羽人家。(李白)

高明勇:九华山这个名字是李白起的,估计很多人并不知道。

尹文汉:九华山的名字是李白取的,李白这首诗被誉为九华山的“定名篇”。除此之外,李白还有一首《望九华赠青阳韦仲堪》:“昔在九江上,遥望九华峰。天河挂绿水,秀出九芙蓉。我欲一挥手,谁人可相从?君为东道主,于此卧云松。”在这首诗中,诗题和诗作中都用了“九华”二字,可见李白对这个名字的重视和喜爱了。九华山也因李白的改名而名扬天下。

高明勇:您刚才提到“李白吟诗,阳明打坐”,王阳明和九华山的关系就偏于“公开化”了。

尹文汉:王阳明于弘治十四年冬至十五年春、正德十五年春两次上九华山,每次都“越月而去”,游览时间较长。清代周赟在编《九华山志》时说,在历代游山名人中,王阳明是游历九华山最详尽的人,所览无遗。我统计过王阳明在九华山写过的诗作,共有62件,包括赋、偈、赞、绝句、律诗、古风、歌谣等等。光看他的《九华山赋》,就涉及九华山众多的山、峰、岭、涧等地名。王阳明两上九华山,在九华山形成了一股很大的风气,他广泛地与九华山的僧道交朋友,如地藏洞僧、蔡蓬头、周金和尚,也和当地儒子、政要交往,收了一批学生。他离开后,当地儒子、政要为他在九华山建立了阳明书院,而儒子们则在书院旁边建立精舍,相互研学。

高明勇:刚才我们说“名士”对“名山”的影响,以王阳明为例,“名山”对“名士”有哪些影响?

尹文汉:九华山的游历对王阳明很重要,第一次游历九华山之后回到浙江,他便仿照九华山地藏洞僧隐居洞中打坐的做法,筑室阳明洞中,行导引之术;第二次由于张忠、许泰等人欲加害于他,他被迫上九华山,每日在宴坐岩打坐。他直面舍身崖,向死而生。这次悟道,可以称之为“九华悟道”,不亚于贵州“龙场悟道”。“龙场悟道”,悟出知行合一。而这次“九华悟道”,悟出良知之学。他下山之后不久,就开始大讲致良知之学。王阳明使九华山成为一座儒学名山。九华山阳明书院与开山祖寺化城寺毗邻,并列而立。之后,湛若水也来九华山讲学,门人为他建立甘泉书院。

九华山能成为名山,确是通过一批名士的努力和贡献。佛门中的人物,主要是新罗僧人金地藏和明末四大高僧之一的蕅益智旭大师,一个是地藏道场形成的奠基人,一个是地藏道场形成的关键推动者。一前一后,遥相呼应。

高明勇:其实不少“名山”都与“名城”相得益彰,不过也有不少是“名山”的名声在外,城市本身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出名,比如池州,有媒体报道说,在当今拼人口红利,争区位优势的年代,池州似乎没有任何现成的优势,虽然地处长江之滨,但经济发展一直处于安徽各地市的“尾部”,近两年从才出现“龙摆尾”。都说靠山吃山,现在是靠山,没有怎么“吃山”,作为学者,又长期工作、生活在池州,有没有思考过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?

尹文汉:现在人们谈论城市地位,都比较重视经济指标。经济发展好的城市,在今天比较容易出名,成为“名城”。如果从GDP 来看,“名山”与“名城”未必相得益彰,有时甚至成了负相关。比如,安徽的“名山”排名第一的肯定是黄山,“五岳归来不看山,黄山归来不看岳”,但黄山市的GDP在安徽十六个地级市里排名第十六名,而拥有九华山的池州则排名第十五名,倒数第二。湖南张家界这些年非常有名,美丽的风景使它很快名扬天下,但张家界市的GDP在湖南省的十四个地级市里排名第十四名,浙江普陀山所在的舟山市,其GDP在浙江省的十一个地级市里排名第十一名,都是最后一名。

高明勇: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?

尹文汉:“靠山吃山”的说法并没有错,关键是如何吃,能吃多少。之所以会出现有些毗邻“名山”的城市经济反而落后甚至排名倒数第一,是因为有“名山”的地方往往山多,地方偏僻,离大城市较远,交通落后,没有现代化的工业支撑,人口稀少。在工业化大潮中,这类城市自然跟不上时代步伐。但从长远来看,是有可能改变这种局面的。有大山的地方,往往自然环境优美,空气质量、水质量都很好,适合发展旅游业。当机场、高铁、高速公路逐渐进入,改变这些地方的交通状况,旅游业就能很快发展起来,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。

高明勇:就以池州与九华山的关系来谈谈?

尹文汉:就池州来讲,境内虽有九华山,但原来的交通条件非常不便。我1999年来池州工作的时候,这里没有铁路,没有高速,没有机场,只有一条国道,在过长江的时候,没有长江大桥,坐汽车还需要过轮渡。我第一次来池州,是从九江坐轮船过来的。导致目前池州经济落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,既有一些共同的因素,也有特别因素。池州在唐武德四年(621年)开始设置,州治在石城。唐永泰元年(765年)复立池州,隶属宣州观察使,州治从石城迁至今天这个地方,所以今天这座池州城也算得上是一座古老的城市。但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,池州专区经过几次设立和撤销,分分合合,直到1988年才稳定下来,2000年才撤地建市,下辖贵池区、东至县、青阳县和石台县。池州人口少,全市三县一区的人口总数才130多万,比不上有些大县的人口数,主城区的人口数量也上不来,这对经济发展也有影响。


《九华山志》

作者:【清】周赟

审定:尹文汉

出版社:安徽文艺出版社

出版时间:2019年12月

推荐语:‍池州学院九华山佛文化研究中心此次点校的《九华山志》,以光绪庚子年刻印《九华山志》为底本,以明清时期及民国所修其他《九华山志》版本为参本。对于其中的错讹、衍文、漏字等依据其他文献订正,以脚注方式说明。原文中的异体字一律改为今人常用简体字。为了符合现代人阅读习惯,本次以简体字横排印行,书中内容顺序不作变更,尽量保持原貌。

版权声明:本站所有文章皆是来自互联网,如内容侵权可以联系我们( 微信:bisheco )删除!
友情链接
币圈社群欧易官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