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:九华山头天门即是九华山大士阁,位于铜陵市大通镇南,初名相水寺,建于1650年。相传在同治年间,九华山无相寺住持僧圣传路过大通镇,见大士阁已颓废,遂发愿重兴。在居士、乡民的募助下,扩充殿宇,设有法堂、大雄宝殿、观音堂、长禅堂等佛场,寺院规模宏...
九华山头天门即是九华山大士阁,位于铜陵市大通镇南,初名相水寺,建于1650年。相传在同治年间,九华山无相寺住持僧圣传路过大通镇,见大士阁已颓废,遂发愿重兴。在居士、乡民的募助下,扩充殿宇,设有法堂、大雄宝殿、观音堂、长禅堂等佛场,寺院规模宏大,成为丛林,额曰:"普济寺"。光绪十五年(1889)圣传圆寂于此。光绪十八年,九华山僧果建应普济寺众僧之请为住持。1915年住持僧定朗。因此处是沿江一带香客朝九华山之要道,故又称"九华山头天门"。民国期间成为九华山七大丛林之一。
唐开元七年(公年719年),新罗君王子金乔觉航船入大唐求法,于台州市登录,经过大通小歇后至九华。各代九华僧人在金王子小憩过的胜地修身养性悟道者甚少,“大士阁”因而如雷贯耳,乾隆皇帝时被 御赐“九华山头天门”。相传,明代天启三年(公元1623年)126岁的高僧无暇禅师在九华山坐化,天启六年成为九华山自金乔觉后第二尊肉身菩萨(现供奉于九华山“百岁宫”),被明思宗朱由俭尊称为“应身菩萨”后,让九华山轰动天下。因开国皇帝朱元璋曾当过和尚,故明代对佛教极为推崇。当无暇禅师成为百岁肉身菩萨,皇帝亲自加封当是自然;而其时正是徽商兴盛之际,他们走南闯北的广泛宣传,便让九华山“莲花佛国”美名从此享誉海内外。
九华山僧人于明末时便在神椅山上修建了一座庙宇,取名“相水寺”,亦名“普济寺”,后来改称为“大士阁”。相传历代九华僧人在此修心悟道者甚多,“大士阁”也因此声名鹊起。同治年间,九华山无相寺住持圣传禅师路过大通,见大士阁已颓废,遂发愿重兴。在居士和乡民的募助下,扩充殿宇,相继建了法堂、大雄宝殿、观音堂、长禅堂等,寺院建筑规模宏大,终又成为九华佛教一大丛林。
在清代至民国时期,九华山头天门为湘、鄂、赣、皖、江浙一带及朝鲜、日本与东南亚信徒朝拜佛教胜地九华山的咽喉之地和重要驿站。每年会有来自各方的朝山者川流不息,大士阁内更是整天香火缭绕,成为当时名噪国内外的一大风景。规模盛大、名头极响的“大士阁香会”因此在佛教徒中广为流传,从此“礼佛九华山,先拜大士阁”成了虔诚佛教徒唯一的选择。
根据相关网络信息整理,如有不妥请私信。